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枭雄的天空

第116章 北方豪杰(三)

很快,载沣受到了张绍曾的奏折,张在奏折上拟定了宪政纲领十二条,联名蓝天蔚等将领上奏朝廷,要求:释放革命党人、停止就地正法政策、制订宪法、立即开国会、实行君主立宪、约束君王的权利,回应南方革命党人的诉求。张的这份宪政纲领十二条还是要求在保证清廷皇位的前提下,实行君主立宪制政府,总体是相对温和,比起黎元洪所言清帝必须退位的条件相对轻了不少。但是,张绍曾在这十二条中是希望中国实行“虚君”共和制,就像是英国女王那样。载沣等清廷统治者当然希望实行日本、德国那样的“实君”共和制,大清皇帝要像天皇、德皇那样手握国事决断之重权。

但是,张绍曾又提了一个令摄政王万分头大的建议:驻兵南苑。南苑就是现在北京丰台、大兴地区,这明显是要用武力威胁朝廷。张绍曾还在奏折末尾强硬表示“谨披甲执戈以待复命”。

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演过很多出“武将逼宫”的大戏。手持奏折,载沣登时手发抖,心发凉!

张绍曾这份奏折,史称“滦州兵谏”。

载沣收到这份奏折之后,马上下令将滦州通往北京的火车全部扣住,防止张绍曾的部队进京。然而,就在张绍曾发动兵谏的当天,载沣又受了当头一棒:一个叫阎锡山的标统(团长)宣布山西独立。山西不是湖北,也不是江苏,更不是广东、广西,从山西到京城也就三、四百公里。这真是太要命了!

在张绍曾、阎锡山、黎元洪等武将逼迫之下,载沣迫于形势,发布了《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》,宣布用宪法限制君王权利,开国会,设总*理,国事权交与议会和内阁总*理。

《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》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,是清廷用三天时间写成的。为了立宪这件事,全国大规模清愿就闹了三次,很多人为此流过血、下了牢狱、丢了性命。结果不如众武将逼宫好使,清廷只用三天就能将其成文并颁布。立宪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嘛,前提是手里要有枪!

但是,现在颁布宪法已经为时已晚。黎元洪、陈其美等南方革命党人根本就不接受这部宪法,他们坚持清帝必须退位。立宪以保证“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”的机会已经错失。革命党人不是傻瓜,事情闹成这样,如果还保留皇帝,回头等事态平息了,再来一个秋后算账,到时候清廷的宪法就是一张废纸,能保证个毛!

话说载沣虽然对张绍曾不满,但是却不敢逼迫他,怕逼急了来一个鱼死网破,他一面口头表扬张统治心系国家大事,一面下令将其调为江南宣慰使,明升暗降,要将其调往江南,并剥夺他的军权。

张绍曾手下的革命党人,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、二营管带施从云等人建议张绍曾联络蓝天蔚、吴禄祯在保定、奉天、滦州武装起义。暗的不成就直接来明的,去跟朝廷硬杠。张绍曾则认为现在朝廷已经有所准备,京津一带有北洋六镇重兵把守,明着“造反”很难成功,这样会葬送众兄弟们的性命。而且最重要的,他认为自己已经向朝廷上折立宪,朝廷也这样做了,自己再造反师出无名,让世人耻笑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等人是铁了心要造反的,不管怎么样就是要整一番大动静。张绍曾对于江南宣慰使的职务,是不想去做的,造反他又不愿意干,那怎么办呢?王金铭、施从云派部队将张绍曾护送到天津寓居,他们几个则专心筹划“造反”的事。

这时候,有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从东北新民赶了过来,加入了“造反”的队伍。此人不是别人,正是王金铭、施从云的好友,第二十镇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冯玉祥。原来,张绍曾奉命带兵出关到永平参加秋操,冯玉祥部则被留在新民驻防。获知王金铭、施从云要发动起义,冯玉祥只身千里迢迢赶来滦州相助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、冯玉祥都是管带,相当于营级干部,属于下层军官,他们所带领的部队也不是第二十镇全体官兵,大约两三个营的样子。别看人少兼官小,但是是他们胆子大、敢干。就这样,这帮革命青年迅速组成了北方军政府,名不见经传的滦州(滦县)也就突然间成为了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所在地。昨天还是营长的他们,今天就完**生逆袭,王金铭成为军政府大都督,施从云任总司令,冯玉祥任总*参谋长,并通电全国。电文上落款为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大都督王金铭、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总司令施从云、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总*参谋长冯御香。注意,是冯御香,不是冯玉祥。还是人家老冯心眼多啊。如果事成了,“冯御香”就是“冯玉祥”。如果事办砸了,“冯御香”是“冯御香”,“冯玉祥”是“冯玉祥”,两人恰好同名但不是一人。

三个营长就这样搞了一番大事情!

这时候,袁世凯已经出山,正准备从湖北前线赶回京城。听说滦州出了乱子,他赶忙调兵前去平乱。

应该说,滦州起义的时机不太合适。一是张绍曾闹了一出“兵谏”,让“造反”之事由暗变明,相当于是在载沣等人的注视下明牌造反;二是因为北洋精锐之师曹锟的第三镇刚从长春调来直隶驻防,起义军在本来兵力就不强的情况下,又遇到了北洋精锐;三是因为袁世凯出山了,与大鳄袁世凯比起来,这几个小营长就像是河里的小鱼一样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、冯玉祥带兵从滦州直奔京城而来。在雷庄遇到了北洋干将王怀庆。直隶是由七个镇(相当于地区)组成:马兰镇、泰宁镇、宣化镇、天津镇、正定镇、大名镇、通永镇。王怀庆自从将老首长聂士成遗体送回安徽合肥之后,自己的仕途就像是开了挂一样火速窜升,当时已升任通永镇总兵,手下有两营、两协兵力,负责通州、北塘等地区的防务。

王怀庆看到起义军兵力正盛,在雷庄可用的兵力也就三个营,与其正面交锋,没有必胜的把握。他心生一计,一边派人赶快去向老首长曹锟求援,一面安抚起义军,请人前去请王金铭、施从云两位首领来帐中议事,准备一同起义,奔赴京城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准备前往王怀庆阵中。冯玉祥苦劝,他认为王怀庆其心诡诈,千万不可以冒险前往。当时起义军处境比较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高级将领参加。武昌起义能成功,一个重要原因是请出了黎元洪,单凭熊秉坤等一众小军官,也难成功。滦州起义最大的领导就是营长,通电全国时,大家都不清楚大都督王金铭到底是谁。所以,起义军亟需一位重量级将领加盟,这也是王金铭、施从云准备去营中说服王怀庆的原因。王怀庆是协统,级别跟黎元洪、蔡锷一样,而且王怀庆当时的形象非常正面,庚子之役时,他曾护送聂士成的遗体归乡,赢得了忠心护主的形象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为了争取王怀庆,最终还是决定亲身试险。结果,他二人刚到王怀庆帐中,就被包围乱枪打死。这时候,曹锟部已经赶到雷庄,双方合并一处,猛攻起义军。

王金铭、施从云一死,群龙无首,又遭到数倍于己方的北洋精锐猛攻,很快溃不成军。滦州起义就此失败。冯玉祥拼死逃出雷庄,刚才还是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参谋长,转眼间成了通缉犯,惶惶不可终日。他来到内姑父陆建章处请其周旋。陆建章就去跟军法处的人理论,说王金铭等人通电全国的时候,电文上写得是“冯御香”,而不是“冯玉祥”,是你们搞错了,然后配合着上下一顿打点,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。陆建章是袁世凯帐下红人,在他竭力担保之下,冯玉祥算是捡回来一条命。冯玉祥对陆建章感恩戴德自不必说。

有人可能会有疑问:吴禄祯坐镇保定,拥有北洋精锐第六镇,怎么不对滦州的起义军出兵相救?如果由吴禄祯统治(师长)做北方军政府大都督,起义局面是不是很不一样?

吴禄祯遇到大麻烦了。

这件事要需要从山西说起。张绍曾发动滦州兵谏的时候,阎锡山正好宣布山西独立,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距离京畿不远的地方。第六镇统治吴禄祯是张绍曾的“好基友”,驻防保定,这令朝廷非常担心,便有意将两人分而治之。于是,摄政王载沣降旨要吴禄祯署理山西巡抚,想将其调出直隶。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方法,山西已经是阎锡山的天下,载沣说了已经不算了,要吴禄祯去当山西巡抚,就是一张空头支票,意思很明显:打下来就算你的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